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远能空气源热泵 邯郸将实施西部山区7.5万户清洁取暖改造,利用空气源热能、地热能、污水源热能或改集中供暖

2025-05-29

邯郸市 2025 年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暨“退后十”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为巩固提升空气质量“退后十”成果,持续深入开展大气污染综合治理,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减排

(一)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上马。新、改、扩建项目严格落实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能置换、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污染物总量控制、碳排放等要求,原则上采用清洁运输方式。严禁违规新增钢铁产能。涉及产能置换的项目,被置换产能及其配套设施关停后,新建项目方可投产。

(二)加快推进先进技术落地应用。鼓励引导电炉短流程炼钢、高炉喷吹焦炉煤气富氢冶炼等技术应用,加快推进先进球团生产线建设。2025年底前,鑫汇冶金1座110吨电炉建成投产(三)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坚持减量发展、绿色发展,推动钢铁、石灰、煤炭洗选、炭素行业绿色低碳转型。9月底前,全市燃煤石灰密全部关停退出。2025年底前,钢铁行业1台步进式烧结机、13座球团竖炉全部完成关停退出,临漳县整合退出11家、成安县整合退出6家炭素企业

(四)持续推动产业布局优化提升。加快推动峰峰矿区金太行水泥实施退城搬迁。全市氧化锌、糠醛、岩棉等行业加快实施环保绩效升A晋B,鼓励达不到标准的企业关停退出。

(五)开展传统产业集群整治提升。按照“疏堵结合、分类施治”原则,武安市铸造、鸡泽县铸造、成安县炭素、临漳县炭素、冀南新区水泥制品、峰峰矿区日用陶瓷等6个传统涉气产业集群开展整治提升。相关县(市、区)要制定工作方案,从集群规划布局、产业能源结构、配套基础设施、废气收集处理、监督管理等方面明确治理要求;2025年底前完成整治提升

二、大力推进能源结构减排

(六)开展燃煤锅炉长距离输热热源替代。积极推广“热电联产+新能源多能互补”供热模式,10月底前,成安县2台(2x100蒸吨)、临漳县3台(2x64.5、1x90蒸吨)燃煤供热锅炉转为备用热源,待热源稳定后依法关停。曲周县积极寻找替代热源,加快推动2台(2x40蒸吨)燃煤供热锅炉实施热源替代

(七)全面完成燃气取暖锅炉新能源替代。通过利用空气源热能、地热能、电能、污水源热能或改集中供暖,10月底前:完成全市剩余53台燃气取暖锅炉替代或关停。全市不再新增燃气、燃油(醇基燃料)、燃生物质取暖锅炉,实现“清零”

(八)实施工业炉察和锅炉清洁能源替代。全市不再新增燃料类煤气发生炉,新、改、扩建加热炉、热处理炉、干燥炉、熔化炉原则上采用清洁低碳能源。鼓励永年区紧固件、峰峰矿区日用陶瓷等行业燃气工业炉密实施新能源替代。大力推进燃气工业锅炉替代,9月底前,全市74台5蒸吨以上燃气工业锅炉完成新能源替代;确实不具备替代条件的,实施脱硝深度改造

(九)加快推动城乡清洁取暖改造。武安市、磁县、涉县、永年区统筹谋划推进,因地制宜实施西部山区7.5万户清洁取暖改造,4月底前,相关县(市、区)制定工作方案;10月底前完成30%以上。加大永年城区集中供热改造力度,10月底前累计完成4万户集中供热改造

三、大力推进交通结构减排

(十)推进铁路货物运量持续增长。加快推进邯郸国际陆港龙凤山铸业、裕华钢铁、永洋特钢等铁路专用线建设。

(十一)持续提升机动车清洁化水平。2025年全市公共领域新增或更新的公交、环卫(洗扫、洒水和垃圾清运车)、渣土运输、邮政快递、物流配送车辆新能源比例力争达到 100%,新增或更新的出租车新能源比例不低于80%。

(十二)推进移动源“零排放”企业创建。2025 年底前,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峰峰矿区、永年区、肥乡区和武安市、涉县、磁县各完成3至4家企业,冀南新区、临漳县、成安县各完成2至3家企业,其他县各完成1至2家企业“零排放”试点创建,实现企业自有运输车辆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化,大宗物料和产品全部使用新能源和国六排放阶段车辆运输,其中新能源车辆使用占比不低于50%。

(十三)加快推进货运车辆新能源化。打造钢材绿色运输“大通道”,10月底前,武安市钢铁企业供应永年区标准件、成安县制管、经开区热镀锌、魏县热镀锌企业和涉县钢铁企业供应成安县制管企业生产用钢材全部实现清洁运输。提升新能源中重型货车运输比例,2025年底前,全市新能源中重型货车保有量力争达到8000辆以上,优先更换市域内高频使用车辆。打造武安市重工业城市清洁运输典范,发挥氢能资源优势,打造氢能货车运输车队;在高速路口、国省干道匝道口规划建设3-4个中转货场;2025年底前,武安市全域大宗物料和产品清洁运输比例达到90%以上。完善新能源补给设施,推动邯郸市至黄骅港、天津港等定点长途运输新能源化。

(十四)实施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替代。11月底前,全市第一阶段及以下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全部淘汰,加快推动第二阶段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更新;主城区和峰峰矿区、肥乡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化比例力争不低于10%.创建永年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化示范区,新增3吨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全部新能源化。11月底前,建成区范围内非道路移动机械全部实现新能源化,全区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化比例达到50%以上。邯郸机场桥电使用率达到95%以上。

(十五)加快优化国省交通千道布局。主城区加快推进南通路东延工程,2025 年力争建成通车。永年区加快推选年北高速口、尖永公路建设,完善货运车辆绕城路线。

四、大力推进全域治尘减排

(十六)实施动态清单管理。聚焦施工工地、城区道路、国省干线、工业企业、平交路口、裸土裸地、露天停车场、城乡结合部、闲置场院等9个重点领域,制定专项行动方案,细化污染源清单,逐一明确治理标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十七)加强施工扬尘治理。施工工地严格落实“6+2+1个100%”要求,加强对易产生扬尘的施工环节全过程监管。利用扬尘在线监测和视频监控对全市建筑工地开展全天候远程智能巡检,实时通报发现问题并跟踪问题整改情况。组织开展PM10在线监测、视频监控设施安装运行情况专项检查,切实保障监测监控数据质量。

(十八)降低道路积尘负荷。城区道路和城区周边公路清扫保洁工作实行网格化管理,强化监督考核,持续开展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定期公布监测结果,确保城区道路尘负荷不超过0.3克/平方米,周边公路尘负荷不超过0.6克/平方米。

(十九)开展工业扬尘治理。明确工业企业物料储存,物料输送、生产过程、道路运输、车辆清洗、厂容厂貌等6个方面治理标准,推动全市工业企业扬尘治理提升。每月对全市85家重点企业开展降尘量监测、厂区周边道路积尘走航监测和现场巡查厂区工业尘降控制在7吨/平方千米·月,重点运输路线道路积尘心负荷控制在 0.6克/平方米。

(二十)净化城乡周边环境。围绕“清脏治乱”全面开展城乡结合部区域扬尘治理,重点针对城乡道路、园林绿地、垃圾杂物、停车场、裸土裸地等5个方面,通过集中治理,全面提升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聚焦永年区与丛台区、丛台区与经开区、邯山区与冀南新区、肥乡区和邯山区等重点交接区扬尘污染,强化日常督导,高标准实施治理。

五、大力推进多污染物深度治理减排

(二十一)工业企业环保绩效创A创优。11月底前,全市完成4家水泥熟料、14家焦化企业(含钢焦联合企业)超低排放改造。2025年底前,重点行业完成7家企业环保绩效创A,力争完成 12家;全市创A创优企业(含关停退出)比例力争达到 60%。

(二十二)开展重点行业生态环境治理设施专项升级改造,对全市重点行业企业脱硫、脱硝、除尘、VOCs 治理以及钢铁行业活性焦治理设施开展专项整治提升,查找设施设计,运维短板,高效整改提升;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智能调优运行参数,标注低效失效隐患,提升治污效率。开展工业氨减排治理提升,对现有喷氨脱硝治理设施实施改造,明确标准,规范运维,降低氨逃逸对PM2.5影响。开展简易低效设施大排查,全面清理不能稳定达标治理设施。

(二十三)推进钢铁行业C0深度治理。强化钢铁行业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工序CO开展全流程深度治理,加强煤气回收利用,完善煤气储存设施,严格控制煤气放散。持续推进烧结机 CO 催化氧化深度治理,9月底前,16台具备改造条件的烧结机力争全部完成深度治理,复兴区、永年区、武安市力争各完成1台其他工艺烧结机试点治理,CO排放浓度达到2800毫克/立方米以下。全市 CO年度值达到1.1毫克/立方米及以下。(二十四)强力推进 V0Cs 治理提升。组织开展全市涉 VOCs重点企业整治提升专项行动,解决废气有组织治理效率低、无组织收集效果差等问题。4月底前,全市285项VOCs治理项目完成90%以上,2025年底前全部完成。加强有机废气旁路监管严禁违规擅自排放。11月底前,建设全市“碳管家”管理平台对全市活性炭治理设施的活性炭填充量、碘值、更换周期和运行状态进行全面监管,对不能规范使用的立即整改;对全市催化燃烧、蓄热燃烧等高效 VOCs 治理设施开展运行状态评估,规范提升治污效能。

(二十五)开展餐饮油烟专项治理。市主城区及各县(市、区)建成区重点餐饮单位全部安装高效油烟净化设施,配备与其排烟量相匹配的集气罩、排气筒和排风机,定期展清洗运维。推动核心区2公里范围内,三个基准灶头及以上的重点餐饮单位全部标准化清洗运维和监测监控,实现“一店一档”精细化监管。全面加强烧烤管控,禁止城区占道露天烧烤。

六、大力推进面源污染治理减排

(二十六)推动畜禽养殖氨污染治理。推动畜禽养殖场建设,安装圈舍排气收集处理设施。鼓励大型规模以上畜禽养殖企业开展圈舍吸附、淋洗等恶臭治理工艺改造。11月底前,大名县、馆陶县、邱县6家规模以上、3 家规模以下畜禽养殖企业完成氨排放控制试点项目建设。

(二十七)加强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健全秸秆收、储、运体系,提高产业化能力和离田效能,202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稳定在 97%以上。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网格作用,建立健全禁止秸秆垃圾露天焚烧应急处置、隐患清理制度。

(二十八)狠抓重点时段禁燃禁放。严格执行烟花爆竹全域全时段禁燃禁放管控政策,加强生产、运输、销售、储存、燃放等全链条监管。聚焦重点时段,组织开展专项督导,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绿色、文明的节日气氛。

七、大力推进管理挖潜减排

(二十九)构建大气治理智能决策体系。集成监测点位、污染源、气象等数据,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污染排放与空气质量关联分析,综合考虑企业经济社会贡献、污染物排放、空间布局等因素,精准定量制定不同级别的污染管控套餐,实现大气治理,从“经验判断”到“智慧决策”转变。

(三十)完善工业源远程监管体系。推动重点排污单位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 自动监测设备应装尽装、应联尽联实现废气重点污染物自动监测全覆盖。综合运用在线监测监控、分表计电、视频监控、无人机巡检等执法监管手段众强化染源,非现场执法,快速发现并推送问题线索,及时消除污染隐患

(三十一)优化大气管控指挥调度体系。每日研判会商空气质量形势,分区域、分时段、分因子实时调度,提出具体管控要求。建立并完善“退后十”防火墙机制,对空气质量恶化、排名大幅下滑的县(市、区)通过问题清单进行预警提醒,对问题突出且长期未得到解决的,进驻帮扶指导。

(三十二)加强重点区域污染精细化治理。建立并动态更新20个县(市、区)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源清单,逐项明确治理标准、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绘制重点区域污染源电子地图,实现污染源可视化管理。完善重点区域环境问题快速“发现-推送-查处-反馈”闭环机制,及时消除问题隐患。

(三十三)强力推进8个专项整治行动。围绕我市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工业企业治理设施合规性诊断、简易低效设施全面清零、在线监测数据质量提升、移动源帮扶检查、扬尘源治理攻坚、重点交接区督导帮扶、成品油规范整治、散乱污全面整治等8个专项行动,强化帮扶指导,狠抓未端落实。

八、保障措施

各县(市、区)要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建立“一把手”推动落实机制,明确目标,细化措施,压实责任,一竿子插到底,打通工作落实“最后一公里”。市有关部门要强化组织推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调度督导,推动任务项目化清单化、责任化。对空气质量持续恶化、排名急剧下滑或环境问题突出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实施精准问责;对空气质量改善明显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成效突出的,在干部任用、资金支持、评先评优等方面予以奖励。定期组织召开研讨会、交流会、培训会,把大气污染防治最新形势、政策要求、先进技术及时向社会和企业普及,在绿色转型、政策支持、资金争取上助力企业发展